2021/06/02
市場營銷戰略分享:新國潮時代,企業如何抓住新品類機會?
網上有一句話廣為流傳——所有的產品都值得在互聯網上重做一遍;而今天,這句話可以稍微變一下——所有的產品都值得在新國潮之下重做一遍。
2015年8月,故宮博物院迎來90周年院慶,雍正賣萌的剪刀手折扇以及各式各樣帶有故宮色彩的工藝品、生活用品,立刻擊中了年輕人的心。
古樸莊嚴的故宮以更輕松,甚至可愛的姿態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。
2017年,《中國有嘻哈》爆火,這一來自西方的藝術形式與中國文化結合,碰撞出了全新的火花?!爸袊摹迸c“潮”和“酷”的綁定變得更加強大。
2018年,李寧帶著“中國李寧”來到紐約時裝周,一時間“悟道”系列火遍全球,身穿胸前印有中國李寧四個大字的T恤衫是一種“態度”。
2019年,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,美國對華為的制裁,成了點燃愛國熱情的一根導火索,2020年第二季度,華為智能手機以5580萬臺的總出貨量成功登頂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一名,其中71%的出貨量是在國內市場。
2020年雙十一狂歡節,東方彩妝花西子躋身于11月1日至3日的銷售榜前三名,超過喬治·阿瑪尼等國際知名大牌。
2021年4月,“新疆棉”事件過后,中國李寧銷量暴漲800%,阿迪達斯、耐克銷量卻暴跌至腰斬。
眼下國潮之風勁吹,繁華背后,究竟是一時的風尚在起作用,還是這代表了長期的趨勢呢?市場營銷戰略分享:新國潮時代,企業如何抓住新品類機會?
一、國潮是風尚還是長期趨勢
我們知道,真正在社會、經濟領域有影響力的浪潮的一大重要特點,就是當你意識到它出現的時候,它已經在此之前出現很久了。
它不是事先張揚、人為推動的浪潮,而是由眾多的要素、眾多的玩家不知不覺匯聚起來形成的一個浪潮。
眼下的“國潮”正符合這一特征,國潮并非一時的“風尚”,而更應該稱之為“趨勢”。打造品牌要學會借勢,現在正是借助該長期趨勢打造品牌的絕佳時期。
有兩個要素起關鍵作用。
1、 中國的制造業成熟了
“中國制造”曾是粗制濫造、假貨的代名詞,然而經過長期的發展,在許多行業,中國的學徒期已經快要結束了。
在全球制造業的歷史上,都發生過后浪超越前浪的故事,比如德國制造超越英國制造,美國制造超越英國制造,日本制造超越美國制造,都是這樣一個故事。
19世紀末期,美國的學者愛默生說過這樣一段話:
美國對外國學識漫長的學徒期即將結束。
美國制造在20世紀上半期的崛起其實就是一個學徒期滿以后,在制造業領域的競爭力全面展現的過程。
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德國,德國作為一個后起的制造業國家,曾經大量地剽竊英國產品的技術。
產品明明是德國造的,但都寫上英國造,以至于在1865年的世界博覽會上,有這么一個規定,所有來自德國的展品都必須寫上德國制造。
但是,在1887年以后,德國制造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。
從啤酒、香水、鉛筆、玩具、鋼琴、水泥、醫藥、醫療器械、玻璃制品、鋼鐵制品、切削刀具,甚至是軍火武器,德國制造不僅進入到所有這些領域,而且質量越來越好,甚至超過了英國貨。
進入20世紀以后,德國制造從假冒偽劣、價廉貨次的代名詞變成了優質、高價的代名詞。
在外向型經濟的環境下,大量的中國制造型企業都在經歷一個相當長的學徒期,學徒期再長,也總會到學徒期滿的時候。
早在魅族根據4張iPhone的照片制造出一款酷似iPhone手機的時候,美國的《科學美國人》雜志說,經過了漫長的孵化之后,中國制造的能力已經破殼了。
在網易嚴選剛剛出現的時候,就有人說,我們的國貨已經開始成氣候了。
所有這些都表明,中國的制造企業在30多年的時間里已經悄悄地走完了自己的學徒期,而眼下出現的國貨潮,正標志著中國制造的能力已經足以勝任打造中國的品牌。
2、這一代消費者的民族自信心增強了
目前的消費主流人群是80后、90后以及00后,他們生長在國富民強的時代,他們的民族自信心、自尊心明顯地高于60后和70后,在這些消費者的認知中,國貨的品質并不差(在很多領域這也是事實)。
他們很愿意接受國貨,甚至還在期待著能有更多具有中國特色、東方韻味的品牌出現。
《新定位》中提到,
消費者心智的一大特點是缺乏安全感,其中“社會風險”是影響購買決策的一大要素。
社會風險是指,如果我買了它,朋友們會怎么看我。國貨品牌,顯然迎合了這批具有民族自信的消費者的自我表達的需要。
這就是為什么“新疆棉事件”之后,大家都不敢進H&M的原因,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把胸前印有“中國李寧”四個大字的T恤穿在身上的原因。
在這種種要素的集合之下,必然會誕生一批有影響力的中國品牌。
老的國貨品牌有望借勢翻新,帶著已有的優勢認知基礎重新出發,比如說鳳凰自行車,這是國內最早的一批自行車品牌,目前市場占有率是第一,作為一家百年名企,陪伴了無數中國人的成長。
里斯全球CEO張云老師在第43期《21世紀的戰略定位》市場戰略培訓課程上曾點評道:
把鳳凰品牌的歷史中最有心智價值的部分挖掘出來,結合著年輕人的審美和當前的消費習慣,做產品上的創新,顏值上的創新,對新的一代年輕人來說,鳳凰是有重新展示、重塑品牌勢能的機會的。
除了老品類老品牌的煥新,更有趣的是新品類新品牌的出現。
所謂新國潮,與這樣一批全新的“物種”密切相關。
這些新品牌誕生于新的消費場景之下,不僅是國貨,更是潮貨,比如睡眠經濟、潮玩手辦、網紅食品、東方美妝、智能小家電、國潮服飾等等。
這些產品可能根本找不到對比的標的,我們甚至不知道國外有沒有這樣的產品。
我們使用這個品類的產品,都是由國人自己創造出來的,對于60后、70后的人來說,他們年輕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睡眠經濟,也不知道什么叫潮玩手辦。
二、如何打造新國潮品牌
怎么打造新國潮的產品和品牌呢?可以說,新國潮=國貨品質+具有中國特色的品類創新。
1、從代工到自主品牌
科絲美詩、瑩特麗、上海臻臣,全世界最強的化妝品OEM、ODM工廠幾乎都扎根在長三角和珠三角,在為大牌化妝品代工多年后,他們已經非常體系化了,快速崛起的國貨品牌可以輕松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
2017年,美妝品牌花西子誕生在杭州西湖,帶著國貨的品質保證,結合著中國的傳統文化,國潮風漸起,花西子借勢而來。
西子湖畔、相宜的妝容、古典的美麗、優雅端莊,一切關于女生的美好想象由這三個字而展開,雕花口紅、螺子黛眉筆、百鳥朝鳳眼影盤,一個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誕生的產品,打造出了一個全新的品類——東方彩妝。
2020年雙十一狂歡節,花西子單在美妝領域的銷售額,躋身于11月1日至3日的銷售榜前三名,超過喬治·阿瑪尼等國際知名大牌,11月1日當天,花西子在眉筆、粉餅兩大細分品類中的銷量躍升第一。
2、舶來品的中國化改造
時勢造英雄,全球化背景下,各國都有舶來品的進入。
150多年前,在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,曾經也發生過這種類似的故事。
明治維新時期,日本國內誕生了一批品牌,成功將“洋貨”變成了“國貨”,并帶著日本的印記走向了全球,最終成為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日本品牌。
著名的山崎威士忌就是誕生于這一時期。
當時的日本全面學習西方,人們都以喝洋酒說英語為榮,然而作為舶來品,歐美威士忌在口味上有顯著的煙熏味,并不適合日本人的口味。
山崎把麥芽原酒放在釀造葡萄酒的橡木酒桶中熟成,使原酒帶有清甜的莓果香氣,且具有單一麥芽威士忌所特有的厚重感,創造出了更適合東方人口味的,清淡的日式威士忌。
并以日式風格進行包裝,瓶口用手工制作的越前和紙包裹,并用京都傳統的編織繩打結,這就在日本本土誕生了一個全新的品類——日威(日式威士忌)。
日威品類在國際上享有盛譽,2020年8月,在香港邦翰斯拍賣會上,山崎55年拍出了620萬港幣的天價。
對于中國人來說,咖啡,也是一個舶來品。
星巴克在中國遍地開花,具有廣泛的消費基礎,那有沒有可能出現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咖啡品牌呢?
我們認為是有的,失足的瑞幸算是一個,但不止瑞幸,在速溶咖啡領域也有這樣的苗子在冒頭。
中國云南西雙版納,位于世界咖啡黃金種植帶上,在那里,有一座永璞咖啡的莊園,正在不斷研發更好喝的云南咖啡。
云南作為發酵大省,從毛豆腐到火腿,從米酒到普洱茶,這些源遠流長的發酵處理沉淀了大量關于風味的智慧,而咖啡的風味又與其發酵工藝和烘培曲線密切相關。
如果永璞可以結合這些技術,以及中國的元素,做品類創新的探索,非常有可能最終代表中國賣到全球,成為中國咖啡這個品類的代表。
3、對中國文化的演繹不宜急躁
趨勢之下,許多品牌都想分一杯羹,但跑得太快難免摔跟頭。
今年春晚,一場大型沉浸式國潮服飾大秀《山水霓裳》使“蓋婭傳說”這個品牌破圈了,但卻是被罵破圈的。
大家紛紛吐槽該品牌“不中不洋”、“沒有半點中國文化,反倒像歐洲的宗教文化”、“稱不上最美國風高定服飾”、“我們國家沒有這種文化!”等等,我們需要反思,現在是不是“經濟上跑的太快,精神上跟不上”了。
服裝是對文化的承載,隨著日本國力的增強,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也在增強,對于本國文化的演繹也越發的多元。
相比“蓋婭傳說”這種稍顯刻意的文化展示,日本人表達的則更為精彩,比如日式的侘寂美學代表——山本耀司。
▲ 山本耀司
侘寂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,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,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?。ㄖT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),尤其是無常,而這種來自佛法的理念與思想,經過幾番的變化,也逐漸形成一種風格——禪意。
這種侘寂美學的禪意是從佛教禪宗傳到日本后,經過日本的哲學家、藝術家、思想家等不斷的研究,再與本土的思想、精髓相融合所出現的產物。
日式美學的幾個核心概念,無一不是山本耀司服裝的原點和終點,比如他設計中的黑色,代表的就是日本文化中對“距離”的強調。
山本耀司從未強調說“我就是日式美的代表!”,但在表達日本傳統文化精神方面,沒有哪位日本設計師比他做得更為徹底、更為旗幟鮮明。
我們期盼著中國也能出現這樣的設計師,這樣的品牌,能夠完美的代表中國的意蘊。
三、小結
國貨+品類創新,這一方法將會使更多行業涌現出中國品牌。
此外對中國來說,更加如虎添翼的是,中國一方面是一個制造大國,同時還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。
除了中國的人口基數廣大之外,在一個網民接近10億的國家里,一個新的產品,哪怕它是一個小眾產品,長尾效應使得它也能夠贏得為數可觀的用戶。
借助于互聯網營銷的力量,本來是一個小眾市場的產品,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受到大眾追捧的產品。
未來將會跑出多少強大的中國品牌,讓我們拭目以待。